


本网讯(王月红 张虹)“三分粮食七分药材,间隔种植没有闲地。柴胡耐旱浑身是宝,山坡谷底林药间作,春天开春除草当时,发明药锄造福乡里。”拱沟岭村支书邢晚廷给记者念起该村的“药材经”。
这“药材经”字字珠玑,是该村多年摸索的经验之谈。“俺家的好地种粮食满足一年吃食,在荒山上、核桃林下种药材还能额外收入,日子过得很带劲儿!”71岁的李贵林高兴地说。2011年,李贵林从铁矿退休后,就赶上全县推广种药材,他是村里最早响应的,主要种植柴胡。柴胡一年收籽、两年刨根,他就将六亩地分配开,每年种两亩,每年都有收入。“药材籽每亩能赚2000多元,刨了根每亩赚3000多元。六亩地第一年赚4000元,第二年赚1万1千余元,第三年也是稳赚1万1千余元……可比种粮食强太多。”李贵林心中的算盘拨得也是蛮细的。
和李贵林一样,拱沟岭村民们都热衷于种植中药材。“比粮食费劲,除草麻烦,但收入大。咱庄稼人有的是力气,有的是时间。而且以前种粮食,春天来了山鸡啄,秋天到了山猪拱。獾、麻雀、喜鹊、松鼠……种粮食全成了它们的食物。种药材就不一样了。”57岁秦书林说。种药材,草长得也旺盛,经常要除草,为了方便除草,村里大队会计李万林还发明了药锄,药锄经设计后除草留土,非常实用。他说:“干什么钻什么,咱农民就是想法把地种好。谈不上什么发明,就是劳动的经验。”
拱沟岭村210口人,70来户,家家户户种药材。“我们村以前穷啊,是省扶贫村。2011年,县里扶贫供应药材种子,我们就种药材了,谁能想到如今我们村的村民都能自己打种子了。”村支书邢晚廷感慨道。
当然,拱沟岭村药材种得好,卖得也有保障。涉县的药材公司直接上门收购。药材公司负责人称:“涉县柴胡,是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在市场上非常畅销。”不仅如此,该村药材种得好,还吸引了山西的煤老板到这里承包荒山种药材,增加了该村的集体收入,带动了就业,让村民得到更多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