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张斐 邰海平)在冬日暖阳中,台村水保示范点如山水画般静美。我县9条小流域列入太行山重点治理项目后,通过实施一系列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不仅让曾经“山是秃光头,下雨水长流,山上拉成壕,平地淤石头”的台水村彻底改变了模样。
久久为功 造就秀美山川
我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境内峰峦叠嶂,沟壑纵横,石厚土薄,崎岖不平,属典型的深山区地貌。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水土保持法》的正式颁布实施以及“太行山绿化工程”、“国债水土保持工程”、“退耕还林”、“太行山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的相继实施,我县水土保持工作步入超常规、跳越式发展阶段。
太行山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实施12年来,共发展水保林15.5万余亩、经济林5万余亩,封禁治理2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3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截至目前,全县有林地面积已发展到11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2%,被评定为“省级森林公园”,并被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示范县”;去年,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荣誉称号,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科学治理 助推产业转型
太行山水土保持项目促进了项目区产业调整,群众观念变了、生态意识增强了,治理区群众逐步走出“广种薄收、越垦越荒”的怪圈,树立起了“靠山养山、靠山养人”的新观念。经过水土保持治理,项目区内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累计增加产值2953.44余万元,人均收入平均比治理前增加近300元。
通过生物、工程和耕作措施的合理配置,坡面、沟道统一治理,形成了水土工程立体防护体系。项目区内的植被种植、种群数量及其密度、覆盖度和生物量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水土流失严重局面得到遏制。项目区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38.9%提高到78.6%,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1400t/km2下降到400t/km2,保水、保土、保肥能力明显增强。
强化责任 实现持续发展
为保证项目建设质量,我县制定了《涉县太行山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合同制,确保工程质量;广泛推行项目公示制,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搞好年度自验,做到骨干工程检查、量测、GPS定位全到位,生物措施检查全覆盖。同时采取“平时巡查制、工作调度制、联查工作制、工程月报制”的方式,严格质量监督。以调查为主,辅以对比法和观测法,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变重治轻管为治管兼顾,做到“治一片、成一片、收益一片”。
我县通过市场运作,尝试公司化专业队伍治理,在各流域所在乡镇组建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有限公司”或“林果管理服务站”。资金方面,我县组建了太行山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国补资金协调领导小组,各施工单位全部建立了“专人、专账、专户”管理制度,全面实施资金使用公示制和报账制。
我县把发展高效经济林作为突破口,把进一步加大小型集雨工程建设力度作为夯实农业基础的重点,引进了辽系、清香等优质核桃品种,以及无核黑枣和日本甜柿等新品种;另外,聘请林业技术人员在核桃嫁接、管理、修剪等方面对项目区群众进行培训,极大地提高了项目区治理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