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白增安
4月14日中午,记者登上涉县后牧牛池村东海拔1000多米的桃花山顶,看到山间新栽种的数千株桧柏迎风摇曳,新修筑的盘山路玉带一般从山脚蜿蜒而上……后牧牛池村党支部书记刘留根介绍说:“到5月底,桃花山就能实现路、水、电、通信全覆盖了,大伙儿致富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
从去年12月初开始,后牧牛池村100多位村民历时4个多月,用钢钎铁锤在峡谷绝壁间修筑起一条通往后山梯田的6公里道路,这种不等不靠、迎难而上的“新愚公”精神,感动了古城邯郸。今年3月31日,中央文明办发布3月份“中国好人榜”,后牧牛池村“太行新愚公”集体榜上有名,成为当月全国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集体。
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修路
涉县关防乡后牧牛池村地处太行山深处,有362户1165口人,1200亩耕地都是旱作梯田,大多分布在桃花山上,道路崎岖不平,许多梯田都撂了荒。老党员刘土贵、刘虎全、刘社会急在心里,他们一起找到村党支部书记刘留根,建议动员大伙儿出义务工修路,把撂荒的地种起来。
这个建议和村“两委”谋划的拓宽上山道路、发展沟域经济的思路不谋而合。但是,缺资金、没物资怎么办?村“两委”很快达成共识——不等不靠、自力更生。
说干就干!后牧牛池村民顶着寒风,自带干粮和水,扛着钢钎、铁锤等工具走向桃花山。每天早晨6点,村里大喇叭就会准时广播:“谁有空儿就上山修路啊!”不用挨户叫,不用反复催,村民们都会从暖被窝里钻出来上山修路。
已经75岁的刘拉弟,每天带着水和粮食,步行1个小时赶到工地上,给大伙儿烧火做饭。“俺嫁到村里50多年了,吃够了山路难走的苦,村里修致富路,咱可不能闲着,干不了重活,做做饭也行。”刘大妈爽朗地说。
记者见到64岁的老党员刘土贵时,他正在山顶给新栽的树苗浇水。刘土贵年轻时在四川当过铁道兵,是一把修路好手。“赶快把上山生产的路修好是我此生的梦想,这是俺村粮食下山路、山货出山路和游客旅游路,更是我们全村致富的小康路。”刘土贵满怀期盼地说。
迎难而上,众志成城拧成绳
修路难,山区修路难上难。后牧牛池村地势险峻,沟壑纵横,但村民们没有退缩。“工程开始时,就靠我们的双手设法儿破山石,用碎石头垫路基,用大石块垒石堰。有时候,为垒一道大石堰,需要好几个人合力才能抬起大石头。”64岁的村民刘乃分说。
“修路开始后,村里家家户户捐钱出力,全村男女老少齐出动,大家伙拧成了一股绳!”刘土贵掰着手指数着一件件令人难忘的事。
拓宽山路需要占地,涉及的14户村民全部无偿提供;村党支部副书记赵书斌、党支部委员刘才所、村民刘竹林等贡献出自家的机动三轮车,每天到工地拉石头、运土,车辆维修、加油都是自掏腰包。
从村庄到工地往返要一个半小时,为节省时间,大家背着白菜、萝卜、面条上山,在工地劈柴搭灶做午饭。留守妇女干不了重体力活,就负责平整路面、做饭。
75岁的老党员刘虎全在工地上一干就是一个多月,由于血压高加之过度劳累,在修路期间生病了,但为了赶工期,他坚持白天在工地干活,晚上输液。
他们多数已年过半百,年龄最大的已78岁。村民修路的壮举,让在外务工的年轻人深受触动。18岁的刘留鑫在北京打工,春节前回家第二天就加入了修路队伍;在外工作的刘献平专门回村拍摄了一段修路的视频发到微信朋友圈,很快,村里在天南海北打工的人送回来大量米、面、菜、肉等和两万元捐款。
道路一米米向前延伸着。
立志脱贫,打生态牌致富
打通“天梯”路,成为后牧牛池村集体行动,凝聚了人心,也感动了更多的人。
邯郸市委书记高宏志专程来到施工现场慰问修路群众,称赞后牧牛池村民是当代“太行新愚公”。该市农工委、交通局、农牧局、林业局等单位纷纷抽调技术人员到村驻点帮扶。
“今年以来,社会各界来后牧牛池村参观学习和义务劳动的达3000多人次,捐款捐物近20万元。4月12日,村里的希望小学已经破土动工。”关防乡党委书记王玉平介绍。
日前,记者在桃花山看到,该市电力部门正在架设通向山顶的380千伏高压线路,水利部门在进山道路两侧修建的14座储水柜已经建成,农牧局专业技术人员正在规划500亩小杂粮种植示范园……
随着6公里的进山道路开始硬化,“太行新愚公”又奔赴新战场。
3月初,县里将关防、前牧牛池、后牧牛池、前岩、后岩、曹家6个村列入后牧牛池“新愚公”美丽乡村片区,进行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山区综合开发。
“村党支部下一步将带领村民扩大核桃、花椒种植面积,建设柴胡、连翘等中药材基地。同时,利用村里古寺、古树、古村落等资源,发展古文化游、农耕生产生活体验游等。用三年时间实施林、农、果、草本中药多元化种植,发展生态庄园旅游经济,尽早脱贫致富。”在后牧牛池村委会办公室,刘留根指着刚编制完成的村庄规划图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