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就像风一样刮过。 一眨眼,不知不觉又快过年了。每逢过年儿,冀南古城西部的清漳河畔,一家家,一户户,那浓浓的乡情亲情,还有那浓浓的年味,带着浓郁的年俗色彩,常常回荡在我的记忆里,令人留恋和回味。

踏进了腊月的门槛,刹那间就到了初八,喝了腊八粥,偶尔就有爆竹声响,年味就一天天浓郁起来。一晃过了农历二十,人们就念叨起那个不知流传了多少年的顺口溜:“二十三,神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动蒸锅;二十九,家家门上红油油;三十日,吃疙瘩(饺子);初一五更去拜节(年)”,古人仿佛把年前的活儿排得满满的,节日的氛围营造得浓浓的。

腊月二十三就是小年,各家各户都要祭灶,传说灶王爷是家里的守护神,一家人的功过得失都在他的法眼中。这天一擦黑,大人就在院子里摆上桌子,摆满供品,烧香磕头、烧纸放炮,念叨着请灶王爷上天庭多说好话,保佑一家老少平安。等到除夕,再把灶王爷请回来,由他赏罚一家人。所以人们祈祷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二十四日一大早,每户都要进行环境大扫除。此时,男人们就戴上草帽子,女人就围上头巾,戴上了套袖,把房子里的箱子、柜子和桌子凡能搬动的,都搬到院子里,将笤帚绑到竹杆上,扫房子的樑檩、墙壁及角角落落,把屋子从上到下扫得一干二净。把家具抹一遍,地上洒点水,再把家具搬回来,或换一下位置,把床单被罩洗净晒干,顿觉焕然一新,清清爽爽。到了二十五这天,人们把地里产的黄豆用水泡泡,去石磨上磨成豆浆,点一点溽水,做成嫩嫩的豆腐,放进大盆,盛满水泡起来。也有的用黄豆去换豆腐,以便过年吃。二十六,人们开始准备肉制品,有的把自己养的猪羊宰杀了,有的去市场上买点肉。回家后,就着手忙活起来,水煮肉、红烧肉,炸丸子,做饺子馅,应做尽做。二十七,人们就走出家门,去集市操办年货了。给孩子们买新衣服,买些花生、葵花籽、糖块、枕巾、红纸等节日品,买一些鸡鱼蛋菜之类的。随着大年越来越近,进入二十八,各家头一天就把玉米面、白面和好了,放进大盆里,放在土炕上,盖上厚厚的棉被子,取暖发酵。这天,她们先拿起一点点发面,闻闻酸度,再放入碱水,边揉边揣,就开始揉面团包包子、捏馒头,用大柴锅蒸。女人坐在草墩上一边往灶膛里放柴火,一边拉风箱,在厨房忙一天,终于做成一大缸馒头、花卷、包子,还要烹炸油类食物。从这天开始吃,一直吃到过完元宵节。 年二十九这天,家家户户要把门窗擦洗得窗明几净,把红艳艳的春联贴在院门、屋门、影壁、灶台、水缸、猪圈、树木、柜子上。街门前挂上红灯笼,窗户上贴好红红的“福”字,昭示着来年风调雨顺,红红火火。

除夕日头刚上一竿子高,男人们要把已故的祖辈请回家“过年”。由家中长辈去祖坟上,烧香磕头,并轻声说:“老辈们,回家过年吧”。而后,起身引路,走不远就在路旁插一炷香,进家将香火插入香炉,跪地叩头说:“到家了”,在摆着祖先牌位的供桌前摆上供品,磕头作揖,家人要高高兴兴的,不说不吉利或“冲撞”的话。娘们儿早饭后,就包饺子。晌午了,先给请回来的祖辈烧香磕头,敬奉饺子。然后,一家人就喜滋滋的吃饺子,团团圆圆,好不热闹。 夜幕降临,老人会叮嘱:灯油要添满,水缸水要盛满,室内外要收拾干净,明天不能扫垃圾,还要把该切的菜肉切出来,年初一不能动刀。还说,这一天注定一年的运气,一定要小心,不能打碎东西,不能大声说话,要多说好话,不说不吉利的话,仿佛新的一年顺与不顺,全在这新旧交替的意境中,更显得那么神神秘秘。

除夕之夜,家家灯火通明,鞭炮声此伏彼起。一家人欢欢乐乐围坐在一起。品着美酒佳肴,谈天说地,其乐融融,回忆一年来国事、家事、天下事,谈着各个家庭的收获,谋划着新年的打算,表示着对新年的祝福。对老人,祝福身体健康,对年轻人祝福事业成功,对小孩祝愿健康成长。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年也过得文明时尚了,富有新意,有滋有味,年的氛围营造得愈浓厚,年的滋味就酝酿得愈醇美,年就过得越有意思,甜甜的,暖暖的,热热闹闹的,充满了浓厚乡情、亲情。“家”的感觉真好,“年”的滋味真浓。在这样的氛围下,有的整夜不睡,有的玩到零点钟声敲响,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一年一度的除夕夜。

大年初一,启明星还一眨一眨地放着清辉,噼哩啪啦的爆竹声早已把人吵醒了,睡眼蒙眬中,穿好漂亮的衣服, 给家中所供的“天地”、“三代”烧香叩头,放鞭放炮。随之到村里的庙内上供、烧香和叩头。到的越早越好,俗称"抢头香"。然后先给父母拜年。早饭,县城周围多吃宽宽的面条,象征着新的一年人生路又宽又长,也有的吃饺子。开锅盛饭,先以少许敬神位和"三代"。饭后,走在街上,就看到一拨又一拨人群,男人穿的体体面面,女人更是花枝招展,一个个美滋滋、笑呵呵,相互祝福。先给本家族长辈拜年,随后结伙挨门串户给左邻右舍拜年。一进正屋,晚辈们便跪老人前磕头,还按辈份称呼“爷爷、奶奶、叔叔或大爷”并嘘寒问暖。拜年时,长辈要给小孩子压岁钱,或花生瓜籽糖块。初二,成年人要到姥姥和舅舅家拜年。初三闺女携女婿回娘家,给岳父母问安。初四侄儿应去姑姑或姨家拜年。初五,俗称破五。迷信认为,每月初五、十四、二十三为不吉之日。故初五不走亲串友拜年。

正月里,大街小巷热闹非凡,各村的演出队,走村串户演节目。记忆最深的有“清凉排赛”“跑旱船”和“上刀山”等娱乐节目。还要看戏,有本村的、外村的、男女老少、小媳妇、大闺女,花花绿绿,说说笑笑,戏没开始,人先陶醉。儿时大多演的是地方戏小落子、平调剧,有《吕蒙正赶斋》、《李彦明招亲》《借髢髢》。也有现代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孩子们跟着大人们去看戏,戏院里锣鼓铿锵,人声沸鼎,异常热闹。

元宵节是年里的又一个高潮,也是大年里走向尾声的节日。人们挂红灯笼,吃元宵、观烟火,舞狮子、踩高跷、扭秧歌、耍拳术、吹乐奏、观灯猜谜,晚上转九曲,游街串巷亮花灯,放烟花,锣鼓喧天。以更乐社火、张家庄花灯、神头高台、河南店烟花闻名山里。人们在欢笑的气氛中品味着元宵节的欢乐氛围。正月十六日晚,节目演出拉下帷幕,家家门口点起柴火,全家老少围着火堆烤起来,名曰“烤杂病”或“烤风道”,昭示着新的一年,百病全无,污泥浊水一扫而光。纵观几千年的山沟里的年俗,从除夕到十 ,可以概括为“孝”长辈,那么从十一到十六个就算是“闹”欢乐。

拽回飘飞的思绪,儿时过年的风俗,就像一幅风姿卓越的风情画,多姿多彩、璀璨动人,使人越来越深深地怀念着,迷恋着。伴随着现代的文明和富裕,年俗也将在时代大潮中张显出更迷人的风采来。

王玉太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