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金良

    每当忆起母亲,我总是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母亲的音容笑貌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使我久久不能平静,母亲的谆谆教诲鞭策着我进步和成长。

    母亲生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初二,二零一五年三月十八日驾鹤西去,享年78岁。

    一九三八年秋,母亲刚满周岁,日军从磁县串到宋家村。为了躲避日军的扫荡,全村都要转移到安全地带,然而转移过程中,母亲啼哭不止,这将直接影响到全村人的安全,为了大局考虑,外祖母忍痛将母亲独自丢于荒山,也是母亲命大,后来竟被老党员宋怀学救了回来。

    我的外祖父宋祥智曾任宋家村村长,后带头参军南下,不幸英年早逝,我母亲的两个兄弟也先后在抗日战争中牺牲。母亲生于战争年代,长在革命家庭,从小就接受革命教育,受进步思想影响。

    因家中缺乏劳动力,经济困难,母亲从小就操持家务,一生都没有上过学,但是贫困并没有束住她的手脚,她积极向上,勤奋好学,勇于接受新事物,只要有机会她 就努力学习,十七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还积极组织青年团员学习。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母亲与当时的团支部书记宋何喜也就是我的父亲相爱成婚,后来就 有了我。

    祖母常年有病,祖父一年挣的工分顾不住家庭生活,到了年底还得向集体补交工分钱。父亲在供销社工作,月工资仅27元,却要养活我祖父母和我们一家共7口 人。上小学时,每到星期天母亲就带我到地里干活,暑假母亲要我每天早晨5点必须起床,到8里外的云台山采韭菜、韭花,回来到距我家10里外的武安县白庄、 武庄、万庄村换成窝头充食。就连每年春节前生产队卖给我家的6斤羊肉,全家都舍不得吃,母亲都会拿到武安以稍高的价格卖掉,换成粮食养活家人。

    母亲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不管是在娘家还是婆家,与家人相处得都很融洽。未嫁时,父兄早逝,既要敬养母亲抚养弟弟,又要教养侄儿侄女,担起家中重担。出 嫁后,与婆母相处40多年,从未生过气,在婆母卧床的十多年里,她精心照顾,比亲女儿还亲,邻里间有口皆碑。她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和街坊邻居的关系也处 理得很好。亲朋好友、街坊邻居谁家有红白喜事,她都主动去帮忙,谁家有了矛盾困难,她都随叫随到,有求必应。据我所知,仅姻缘就成就了100多对。

    母亲为人慷慨、厚道,一生都在接济别人。童年时,母亲常教育我要乐于助人,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还记得那是在一九七五年二月,我从部队回家探亲,母亲还让我给当时宋家村最困难的宋牛的送粮票、送粮食,还送去10元钱,可当时我的月工资才8元。

    母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我,这些品质在我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也成为我的行事准则。就在那次探亲假里的一天夜里我刚入睡,便听到村头响起喊叫声,我推门 一望,漆黑的夜空已被染红,是队马棚着火了。我的第一反应是救火要紧,于是我冲进火海,抢出饲料,尽可能减少集体财产的损失,根本无暇顾及身上的新军装被 烧成了渔网一般。

    在母亲的熏陶教育下,我才能够成为一名好党员,一心为公,无私无畏地为人民服务。

    高中毕业后我就参了军,我铭记母亲的教诲,在部队努力奋斗,以雷锋为榜样,积极工作,我曾7次受到团嘉奖,还当了班长,入了党。

    每当祖国大地上有灾难发生,我都尽其所能,年年捐款,二十多年捐过十多万,加上太行市场房子,县里补款,共20多万元全部捐献给社会和人民。每逢过节,我 都要购买一批补品,去看望那些无职无权但又为革命做过贡献的离退休老干部和革命烈士家属。母亲是我学习的好榜样,50多年来没有辜负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培 养,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我都没有忘记读书学习;无论走到哪里,我总带着母亲留给我的碗、饭盒,牢记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从不浪费,剩饭剩菜我从不丢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斯西战争70周年,我把3万元退休住房公积金全部拿出来做成展牌,做成宣传册先后在邯郸、武安、涉县人民剧院、涉县党校、木井、井店、宋家村展出宣传。

    现在我被聘任为中国毛泽东研究院院务部长,我一生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宣传捍卫、执行毛泽东思想,维护遵守党纪国法,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性,全心全意地去为人民服务,告慰母亲在天有灵。